气象站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气象观测工作的效率,减轻了工作量,也扩大了气象观测的要素种类、空间范围和时间密度。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自动气象站的发展历史。
气象观测站经历了3次革命性变化
20世纪4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研制自动气象站。
50年代,有了第一代地面遥测自动气象站,不过只能测量很少的气象要素,而且结构很简单,精度也不高,仅能满足气象观测的最低要求。
60年代,得益于半导体元件和脉冲数字电路的发展,第二代自动气象站研制成功。气象站的观测项目、精度、控制能力和可靠性有了明显的提高,能够观测云高、水平能见度、降水性质、辐射总量、雷电等要素和天气现象。电源采用太阳能电池、燃料电池、同位素电池等。
70年代,第三代自动气象站研发成功,使用集成电路,能自动检测、处理、记录、显示和传输,自动计算极值和变量,自动订正、编码、报警以及解除警报。
80年代,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使用自动气象站。
气象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
1999年7月,我国引进5套MILOS500自动气象站,首次将自动气象站投入到气象要素的观测领域,树立了我国气象领域新的里程碑。
2000年1月1日,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批自动气象站正式运行。2001年建立了32个气象站,2002年建立了582其气象站,2005年全国建成3290个气象站。
2000年8月,发布了气象行业标准《QX/T 1-2000》。
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乡镇自动气象站实现全覆盖,地面自动观测站网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,综合气象观测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。
文章地址:http://www.xxqxz.com/xwdt/js/190.html